导读
第二届流域城乡空间规划研讨会聚焦流域城水安全和空间治理,强调从生态环境资源要素配置的角度进行空间规划和治理,并重点关注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多学科、多领域、多主题地探讨城水关系和空间治理问题。
以水定城、因水兴城,是人地关系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一个地区的水系演变与村镇城乡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人-水-环境”为主体的复杂人地耦合系统。对流域的研究和保护是当前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课题,对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可避免产生矛盾,并逐渐成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约束条件。近年来,重大国家战略持续关注流域环境的生态保护及其乡村城镇的高质量发展,关注区域包括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在整体谋划新时代的流域大保护、大治理的基础上,为推动实现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流域居民的高品质生活,适应新时代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形势,城乡规划学科正发挥其综合性和统筹作用,加强多学科合作,推动对流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考虑。
2020年8月8日,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第二届流域城乡空间规划研讨会在云端顺利举行。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NSFC-DFG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主办。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作为研究中国黄河-德国莱茵河流域的基础平台,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德国科学基金会共同设立的中德科学中心批准并资助,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汪芳教授担任组长。此次会议以腾讯会议平台为主,同时在哔哩哔哩平台开放直播,最高时近400人在线收看。
1开幕式致辞
汪芳教授首先对各位专家的参与表示欢迎和感谢,并提到:此次流域城乡空间规划研讨会的主题为“流域城水安全和空间治理”,旨在从流域的视角看城水关系,为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生命共同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会议将涉及中国传统理水智慧、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内容。致辞环节由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授冯长春主持,由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加平发表致辞。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对此次研讨会相关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赞赏和感谢北京大学地理学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做出的贡献。同时指出:新冠疫情这堂无声的课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遵循规律,在空间治理上亦是如此,流域空间规划关系到国家兴亡。构建新时代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尊重自然是进行各类空间规划的法则。规划不是目的,良好的治理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新时代城市治理、城市治理体系完善,离不开交叉学科的支持与贡献,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解决好流域空间的问题是当前全体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刘加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
刘加平院士在致辞中指出:流域城水安全与空间治理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和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能以一代全、用一种方法处理所有问题,例如同样是城水安全,在不同地区遇到的问题却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如南涝北旱。此次流域城水安全和空间治理研讨会意义重大,对学界开展相关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主旨报告
主持人:汪 芳 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
张大玉:传统村落中的理水智慧
张大玉 学会理事、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副校长
张大玉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村落理水研究概况,认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布局、生产、生活与水系、地形地貌结合得十分巧妙,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高度的融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村落遗产的精髓。
张大玉教授以湖北省中寨坝村郑家坝为例,展示了传统环境观与村落理水模式,并将其概括为村落选址、村落内部水系布局、建筑内部的排水和用水三个层次,传统的建筑模式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智慧。接着,他从宏观环境和文化两个方面,展现了传统村落中理水在天人合一、生产生活、防灾减灾、诗情画意四个方面的作用。此外,以浙江永嘉县的苍坡村为例,指出规划应结合场地建立现代数据库,结合信息技术进行生态红线的划定,在区域层面保护原有格局和环境。
最后,围绕古北水镇的规划设计进行阐述,从早期场地问题出发,结合场地自然和文化特征,回顾了将废水变成可用资源的环境综合整治过程,证明可以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古人的用水智慧用以改善城市问题,使城镇最终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3主题报告:黄河流域
彭少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下的城市供水安全
彭少明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副院长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彭少明教授的报告从“重大水战略”和“城市供水安全”两个角度展开,认为水资源贫乏、洪水风险、水沙关系、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亟待解决。新时期,我们要通过全面保护和系统治理,兴利除害,让河流的自然生命生生不息;更应当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总体上加强五区协同治理,保护黄河的长治久安。
目前,黄河流域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河流域城市群用水刚性需求增长,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导致供水不足。结合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由此提出要走节约发展之路,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建立城市群多水源联合调配保障格局,建立绿色节水节能型城镇双供双排系统。
讨论环节·嘉宾
彭少明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张子龙 兰州大学教授
梁思思 清华大学副教授
在讨论交流环节,结合主题汇报,汪芳教授围绕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地方性和适应性进行提问。
梁思思 清华大学副教授
梁思思副教授认为:传统村落一方面被动地受水土和地形原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地采取理水智慧,并以河南省某传统村落为例进行了举例分析。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中,古人对与水相关的工程和地质已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合适的村落选址,会为村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黄河流域利用、保护和发扬传统村落过程中,可以更加关注其治理特点。
张子龙 兰州大学教授
张子龙教授主要对黄河中上游城市供水安全做出思考,提出:兰州虽然是黄河流域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但是受限于土地资源与地方财力不足,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黄河支流水库是周边城市的供水来源,周边生态脆弱,蓄水量少,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工业调水的可行性。此外,黄河流域含沙量很高,泥沙淤泥导致污染——特别是黄河中游,同时地方财政有限也导致供水无法得到长期有效的保障。
_content_page_break_tag_4主题报告:长江流域
主持人:陈 春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
何 强:长江上游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
何 强 重庆大学教授/院长
何强教授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和特点、长江和三峡库区未来应强化的方向三个方面展开报告。报告中提到,长江经济带是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但同时长江流域有40多个国家化工企业,可能带来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而中下游土地肥沃,可能带来农业污染,这些问题均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
何强教授指出,未来应从“长江上游产水格局与生态环境效应”、“梯级水电开发下长江上游河流环境质量变化及累积效应”、“长江上游污染物控制与生态系统修复”、“水-陆域生态系统联动监测”等四方面着手,加强研究以应对复杂的流域空间规划问题。
讨论环节·嘉宾
何 强 重庆大学教授
郑德高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长松 北京大学研究员
在讨论交流环节,陈春教授结合主题汇报,围绕空间治理和“城-水”关系进行提问。
郑德高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郑德高教授从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展开回答,指出:水是核心,把其他要素串联起来,同时水是流动的、多功能的,应整体地、综合地考虑“水”来加强流域治理。此外,在城乡发展方面,乡村和城镇要融合发展,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对生态保护有促进作用。
王长松 北京大学研究员
王长松研究员认为:洪涝灾害是长时间尺度城-水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环境污染和生态脆弱主要是由百年以来城市发展所导致的问题。长江流域不同于黄河流域等其他流域,受到降雨时空分布、流域自然属性等的制约。近500年来全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接近于10%,但不同地区的差异也特别大。在历史长时间的洪涝灾害之下,降雨是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之一。经初步估算,从唐代后期以来,长江流域特大型的多雨洪涝达到了330多次,平均每三年一次,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长江经济带和生态的保护、发展是相互协调的。从历史经验来看,解决协调全流域的生态、河流泄洪等问题,在城市设计的工作中增加丰富性,对长江经济带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
5主题报告:珠江流域
主持人:杜龙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王世福:从珠江三角洲到粤港澳大湾区
王世福 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城市设计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世福教授从“珠江三角洲”城水关系发展思考、“域水耦合”规划设计方法前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三方面展开报告。他从珠江流域的基本信息和时空演变出发,结合桑基鱼塘、岭南水乡等文化要素,指出珠江流域因水而兴的发展脉络。
王世福教授指出,在现代效率优先的建设过程中,珠江流域水灾害问题严峻,面临诸多问题,形成“城进水退”的城水关系。他认为应结合水环境的特征,从“系统性”、“连通性”、“循环性”出发,形成“自然-社会”的二元水循环。此外,还指出应结合水资源集约利用、水灾害安全防控、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水气侯适应、城水空间优化五个方面创新“城水耦合”。同时,以深汕特別合作区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为例,展示了以水定城的过程。从自然和经济两个方面,阐述其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前瞻思考。他认为应从整体性的角度创新协同发展,形成一体化区域共同体。
讨论环节·嘉宾
王世福 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城市设计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晓玲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研究员/总工
乐晗宁 香港规划师学会理事
在讨论交流环节,杜龙江高工结合主题汇报,围绕区域协同与合作进行提问。
张晓玲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研究员/总工
张晓玲研究员提到,珠江流域与长江、黄河面临的问题具有很大差异,应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性进行思考。从整体角度考虑珠江流域,区域协调发展是必须直面的问题,而现有关于珠江流域整体性研究还不足,未来的研究应该给予“上游下游之间的区域差异”足够的重视,应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结合流域单元的概念进行进一步解读。流域单元和行政单元耦合协调是个重要话题,不同层级的规划当中均应当突出水要素,但如何在不同层级的规划中与流域衔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乐晗宁 香港规划师学会理事
乐晗宁理事则结合香港科学园的创新走势,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协作提出思考。指出该项目采用组装合成法的建筑方法,在不同地域将零件预处理,通过区域高度协作和交通运输完成快速的现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两种制度、三个独立不同的关系,建设最大的难点在于政策的人为因素。她认为,如同香港科学园的建设一般,需要打破关税壁垒,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在不同城市完成“预加工”,通过高效协作完成区域整体协同发展。
王世福教授提到,在空间编制实施方面需要进一步反思。在划分规划单元时,割裂了自然单元本身的整体性,因此规划层面要予以足够的重视。此外还指出跨境和制度门槛指向了边界的问题,大湾区背后隐含着如何破除边界的思考,以及是否具备共同的湾民概念,而流域中矛盾的尖锐性正是交流的意义所在。
6总结
冯长春 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授
冯长春教授进行会议总结,流域城乡空间规划研讨会是个良好的平台,多学科专家在此进行交流,对空间规划进行探索。与会专家精彩的、前沿的报告,表明流域研究的应用前景广阔,应进一步关注流域的发展,总结历史演变、城乡发展中的经验,支撑政府决策,指引未来规划发展。
第二届流域城乡空间规划研讨会聚焦流域城水安全和空间治理,强调从生态环境资源的要素配置的角度进行空间规划和治理,并重点关注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多学科、多主题的讨论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探讨了城水关系和空间治理模式,对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