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会议期间,围绕城市发展与双碳间的关系、我国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重难点、双碳目标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加快打造“碳中和”城市等问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原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分享了如下观点。
新华网:您认为城市发展和“双碳”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国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仇保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跟“双碳”是紧密结合的。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的一个主要来源,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解铃还须系铃人”,即谁产生问题谁负责解决,因而城市发展必须走绿色低碳的道路。
以城市为主体实施“双碳”战略,可以具体分为5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城市的建筑。从全生命周期来讲,从建材生产建设、运输、建成,再到运营维护,我国建筑在整个过程中约占了全社会40-50%的碳排放。
第二个板块是城市的交通。得益于我国城市紧凑型的发展路径,城市交通产生的碳排放占比在中国约为20%,而发达国家则占了30%左右,但交通的减排难度较大,城市越现代化,通勤所消耗的能源就会越多。
第三个板块是城市废弃物处理和市政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这些都需要消耗比较多的能源和排放相应的碳,这部分大概占了全社会碳排放的10%以上。
第四个板块是城市的工业。当前我国城市的工业能耗在我国所占比例比较大,工业领域的碳排放大约占全社会的40%。
最后一个板块是城市的乡村。这部分来自乡村和自然的碳汇是可以利用的,比如说把城市内的枯枝落叶等废弃物合理利用,它便会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
新华网:关于“双碳”目标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您有什么新思考?
仇保兴:现在智慧城市的发展实际上包含了经济的转型,过去工业经济是依靠大量的原材料以及大量的能源消耗来产生附加值的,智慧城市则是通过多用信息和数据来产生附加价值。同样是GDP增长,过去是依靠能源、依靠原材料消耗,现在是依靠智慧、依靠数字的转型和变革。这方面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心。
作为市民来讲,如果我们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了“多用信息少跑腿”,比如一网通办,利用网络来监督市政府和各个市场主体的减碳行为。通过智慧城市能够做到碳排放可以计量、可以追溯、可以公示,那么碳减排就可以进行公平的交易。这个交易是建立在碳排放的数据智慧化的基础上,把每一个建筑、每一个生产公寓,分解为数字化的跟碳排放计量相结合的“计碳单元”。如此,只要产生碳排放,就都可以找到碳源。同时,如果利用人为或者新技术减少了碳排放,减少的部分都可以进行碳交易,这种利用数字技术或者智慧城市而带来了一种新的碳排放的监督,以及激励交易、碳汇交易的新机制,就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财富产生模式的转型,如此一来才能使绿色低碳与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
新华网:对于加快建设碳中和城市,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仇保兴:作为城市政府来讲,应该把重心放在能够抓住的抓手上,比如建筑的节能改造重点,又或者交通市政设施方面的降碳等。
我们过去的市政污水、垃圾,都是按照大工业的模式,把污水垃圾集中起来送到很远的地方,追求规模大,集中度高,处理效能高,但这种工业化的模式使得了污水、垃圾处理的能源效率很低,温室气体排放高。
而在生态文明背景下,遵循低碳绿色发展的原则,应该是要求污水处理或者垃圾处理能够就近就地循环处理。例如像垃圾处理中最难的就是厨余垃圾,而现在厨余垃圾的微生物处理化技术已经很成熟,利用高效率的好氧菌把厨余垃圾降解掉,经过一两天就能变成当地绿化或者园林的肥料,那么这样就不再需要政府集中大规模的处理垃圾,垃圾分类处理、填埋式垃圾焚烧也就可以相继取消了。
日益增加的建筑垃圾也可采取就地进行粉碎、分类,把它通过非加热的压制和添加特定的塑形剂、凝固剂,将其变成建筑材料,重新用于建筑的建造,这样可以减少大量废弃物。
再比如,新建建筑多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例如屋顶上太阳楼顶、建筑朝阳面装太阳光伏板,因为实际上我国太阳能光伏板10年来它的价格已经下降了10倍,将来在建筑的表面、建筑的屋顶,甚至可以通过涂上一层“膜”就能够实现发电。如果一个建筑发出来的电比用掉的电还多,那么我们把这个建筑称为“正能建筑”,一个社区如果是100个这样的建筑组成的,发出来的能量小区都用不完,我们就可以把它储存到电动车里面,多余的电还可以在峰值的时候卖给电网,如此一来,我们这个小区不仅是一个电能消费点,更重要的是它能生产电能以及产生能源。我觉得这些都是政府需要抓的事情。
(统筹/拍摄:宋越;剪辑:宋越、王灿鸿;采访/文字:潘茹雪;提纲:杜睿雯、潘茹雪;编辑:张灵、潘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