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阔别三年,“优秀城市规划设计项目交流会暨2021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颁奖会议”于2023年6月9日在天津举行。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主办,天津市城市规划协会、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承办,业内参会代表近400人参加会议,17位获奖项目代表分享成果,8位业内专家进行点评,充分交流了规划行业在新发展阶段的规划编制与实践经验。
项目交流会上午场
一等奖
《北京崇雍大街地区更新规划与实施示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主任规划师 钱川
对崇雍大街这一北京市街区更新的示范工程开展了系统性、全局性的综合提升,是北京老城走向有机更新、可持续治理模式的一次实践探索。从更新工作体系、文化价值表达、保护与生活的关联、全程伴随的共建方式四个方面介绍项目在规划、实施、长效治理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助力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更新事业。
一等奖
《重庆市主城区山城步道专项规划》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副所长 王梅
深挖重庆山水之城内涵,重新认识山城步道价值,对重庆主城区开展山城步道专项规划。采用多元的规划策略,重构人本价值体系,营造不同景观步道类型,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引,品牌效应初步显现。该项目是对古人营城智慧的传承,也是新时期“以人为本”背景下山城步道价值重构的规划探索,同时也是“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推动山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
一等奖
《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总工程师 马向明
深入理解河流对城市开放空间打造、生态廊道连通、微气候调节、景观设施营造以及对治水成果的巩固的重要意义,构建碧道子系统与“三道一带”,提出建设五大任务,以流域为单元,河流为抓手,确立综合目标;从不同方向、尺度与维度出发开展碧道设计,让有限的河流空间承载多功能需求;结合既有绿道经验,提出“碧道作为绿色设施”这一创新建设理念,构建“湾区引领、区域联动、十廊串珠”的万里碧道总体格局,构建完备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碧道建设模式和经验做法。
一等奖
《福州市绿道(福道)网总体规划及实施》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原副总经理 王文奎
提出山水城市的“绿岛链”构思,对山地福道、滨水福道、街巷福道、路测福道进行组织及功能划分与等级划分,分别对标山体保护、水系治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透视“最福州”的慢性步道体系,空间布局高度契合城市功能结构发展。文化印记展示历史文化名城变迁沿革,探索存量时代“以线带面”的开放空间网络创新模式,生动演绎以用促保的“两山”理念,打造“三优四无”架构基本功能体系,诠释“亦道亦景”的现象级景观,深刻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进程,使得“满城绿荫,暑不张盖”是福州最好的一张名片。
专家点评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总经理 张全
本组项目提到的“道”,既是实体的步道、碧道、绿道,也可以理解为规划师规划所遵循的“道”。具体来说:
1、较好地处理了战略思维与工程落地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规划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协调能力。从省域、市域、街区等不同尺度构建规划知识体系,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技术要求,兼具战略高度与实施要求,极具创新性。所形成地方性的标准,可以为各个城市的相关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紧抓城市文化,而非简单地借鉴外来经验,使文化精神内核与规划设计紧密结合。山水之城内涵、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客家文化的精神脉络以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形态在设计过程中展现。
3、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路贯彻到规划的各个环节,很好地做到了“为谁而规划”。探讨的步道、水道、绿道与人的关系,体现了从不同功能角度组织协调人与城市关系的方法。
目前城市更新全面展开,建规建制工作不断推进,规划设计中的城市运维方式、地方标准的推行是值得继续探索的重点内容。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袁昕
1、崇雍大街项目从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与生活需求关系的角度切入,高度契合“面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规划探索”的主题。项目改造旧物高利用率、全过程伴随,团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但需要考虑此项目在推广过程中也许会因较高的成本,而面临巨大的困难。
2、后三个项目围绕“道”展开,各有特色。“碧”道从问题导向到目标导向,具有很强的工作逻辑;“福”道从人的多种需求出发考虑,同时兼顾水系治理、景观生态表达、老街巷更新的多功能融合;“步”道兼顾了民生福祉与城市发展目标。下一步还可进一步研究人与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3、对于规划师而言,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以新时期社会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为问题导向,结合目标导向,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共同结合做出响应,探索多层次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等奖
《北京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规划师张晓光
作为针对“三山五园”地区开展的第一个整体保护规划,立足整体视角,以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思路,重点研究如何立足大国首都建设的视角,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明确区域的整体定位和时代使命,解决复杂的现实矛盾,支撑地区健康发展,探索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深度融合的科学保护与发展新模式。规划主要内容包含历史演变、价值分析、保护目标、整体定位、总体结构、保护框架、保护策略、功能优化、设施保障、实施计划等,形成复合性规划研究成果,以指导具体的保护和实施行动。
一等奖
《城市微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实践—牡丹江1946文化创意产业园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规划师 姜鸿涛
按照“明其控、尽其用、极其品、赋其智、促其成”的技术路线,秉承”科技赋能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设计目标,通过应用特色价值评估、计算性设计方法、产品思维与数据洞察、全时规划与全程跟踪等创新方法,提出了“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并重,保证城市的有机更新”“绿色低碳的建筑计算性设计赋能工业建筑再利用”“产业创新与工业传承并重,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多元协同与全过程服务并重,保证规划落地”四大规划策略,以此创新开展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规划研究工作。在带动文创产业发展、提升社会满意度以及城市文化传播方面实施成效显著。
一等奖
《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保护提升实施方案》
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人居环境分院空间保护规划所所长 刘志
以保护传统风貌,提升共享品质,改善民生功能为目标,在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建设建国初期重庆文化中心,西南大区文化风貌步道。基于渝中区传统风貌区保护、步行系统、绿地系统以及相关交通规划背景,梳理文化资源、历史遗产、山地景观等特色资源,剖析现状风貌、交通、公共空间以及环境景观存在的问题。对应提出文化经脉、人行优先、留白修补、修复绿脉的设计策略,在大田湾体育场片区、劳动人民文化宫片区、人民大礼堂片区编制详细规划。面向多元需求,提出城市历史地段有机更新的规划策略;保障项目建设,提出城市风貌区单元式实施控制导则,建设实施成效显著。
一等奖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保护规划》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历史文化保护中心主任 许晓飞
坚持问题与目标双导向,运用先进技术方法,全面梳理宏村历史文化资源,创新保护与管控的方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建立完整科学的评估体系,构建以价值为核心的遗产保护网络,整体保护,细致引导保护要素评定与分类整治,促进社区活力与文化旅游互促共荣;关注民生,重点落实基础设施与综合防灾建设,循序渐进,分期实施村落保护与环境设施改善。体系建构突出价值的独特性和保护的网络化;疏解带动,实现精准保护和全域乡村振兴;层层传导,贯穿“整体-片区-节点”的全面管控和引导;共谋乡伴,探寻“规划-实施-自治”的全过程社会实践;数字世遗,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诗意田园和未来乡村,以“伴随式”服务逐步落实保护规划内容,系统完整地保护传承了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实施成果颇丰。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尹稚
1、“三山五园”项目打破了大家对“三山五园”的固有印象,通过挖掘历史与当代的双重价值,重点关注该区域的复杂现实问题。将历史脉络与现实发展,进行多目标、全要素的紧密结合,构建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具有很强的落地实施性。
2、牡丹江工业遗产项目在普遍整体保护的遗产保护原则外,还有两个亮点。一是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下前沿的低碳理念相结合;二是将产业转型与生活需求相结合。虽然在落地实施与长足运营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也不失为一个新颖的思路。
3、重庆风貌片区项目将人行交通环境、景观治理、文化线路三者有机结合,串联了风貌区的三大区域。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整体品质提升还有进步的空间。
4、宏村项目紧抓宏村现实发展的痛点,即当地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通过疏解一部分旅游功能带动区域资源联动式发展,根据村庄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专项规划、实施基层共治,对其他同类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项目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原副厅长 李锦生
1、“三山五园”项目从“全景”视角分析地区特点,剖析现状问题,做了详细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展了整体保护的内涵。需进一步加强持续跟踪与科学监测,按照工作逻辑有序开展工作以实现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
2、重庆风貌片区项目创新性地联通三大重要地标,在历史文化地段打造重要集体记忆空间,构建以人为本的新的空间走廊体系,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案。
3、牡丹江与宏村两项遗产项目中都将活化利用作为关键线索贯穿整个规划工作,同时注重剖析遗产地的投资管理、运营能力,发挥规划师的前期统筹作用,为遗产地提供有效的前瞻性策划方案。